:十四君
来源:十四君公众号
这是一篇关于香港Web3嘉年华的深度观察文章。尽管文中有批评的声音,但更多是为了回顾过去三年的发展历程,探讨为何一些理念被证伪。
香港Web3嘉年华冷清了吗?
冷清是许多人对这次大会的第一印象。过往人头攒动的场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稀疏的人群和熟悉的项目方。VIP休息室空无一人,展会观众寥寥无几,流动性和创造力的缺失令人担忧。
有人认为场地布局不合理导致了空旷感,也有人指出万象筹备不足,嘉宾邀请困难,项目方匮乏,甚至演讲费用回归理性。发声更像是为了证明“我还活着”。
在我看来,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依旧是热脸贴着冷**。 西方面孔显著减少,许多西方大公链对中国的态度更像是将我们视为用户而非伙伴。
那些仅把Web3技术当作赌场工具的人,通过每轮周期中粗糙的操作影响行业方向,建设更多的“老虎机”,虹吸着真正的建设者们的成果。
RWA真的是正确的方向吗?
每次主题演讲中,半数以上的内容都难以匹配标题的吸引力。RWA成为今年的主流叙事,但它与NFT、铭文、Meme在底层逻辑上有何本质区别?
仔细分析每个周期的依托,会发现所有事情一旦进入宏观视角,终将是正确且正义的。 然而,宏大叙事往往忽略个体权利,形成一种“万物为刍狗”的冷漠。
抓住主流叙事的确能带来快速增长,但行业的难点在于留存。无论是phantom还是bitget,他们的成功都源于对资源和造势的精准把握。
然而,用区块链解决的问题仍然有限,且大多不是日常刚需。RWA机构正遭遇Web2精英光环下的PPT骗局,这些人张口闭口“赋能生态”,却连钱包都没用过。
Vitalik Buterin的困境与选择陷阱
Vitalik站在一个困难的选择题前——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可能陷入个人或集体悲剧。
诚然,Vitalik是天才,工作努力程度行业领先,且年轻有潜力。但他也有缺点:太容易被小人包围,太容易陷入言语的蜜糖。
Vitalik在每个会场的演讲都押宝L2扩容方向,这看似合理,但背后的推动力是谁?如果L1本身足够好,还需要L2的空城吗?L2之间的鸿沟又该如何解决?
Web3+游戏:不甘心却难逃陷阱
这次嘉年华上,Web3游戏会场最敢说真话。玩家和投资人已经清醒,但执念仍未消散。
如今继续投入Web3游戏的理由不过是:生态占位,防守定位,考虑成本。 从Play to Earn到Onchain游戏,都被证明是陷阱。
币圈做游戏的多巴胺激励不如打铭文,用户教育成本高,真正玩区块链游戏的人少之又少。币圈更适合做金融,而非游戏。
熊市来了吗?
近年来,市场经历了迷茫与突破的交替,而每次叙事的转折点似乎都在香港大会前后。
见过周期的人都知道:熊市才是Builder的机会。 只有多次踩坑后,才能更清楚什么能活下来。
DeFi、NFT、元宇宙等概念虽轰轰烈烈,但最终广泛使用的只有稳定币及其交易对。VC作为新的弱势群体,面临早期项目方运作问题带来的挑战。
靠叙事做大基建的时代已结束,新周期中需要更加谨慎。
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看起来像是批评,但喷完之后应回归理性。这些年并非一地鸡毛,铭文风波推动了基础设施优化,meme风暴留下了洞悉需求的产品和技术。
未来的机会在于:密码学瓶颈的突破,现实世界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 在没有清晰目标之前,保护好自己的注意力,提升辨别能力。
最后的思考
我对这个行业的一些失望源于早期过高的期待,但现在将其视为加密金融3.0,则更加理性。
世界上总有一群追求自由的人,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工具和设施,就足够了。
读到这里的朋友,请珍惜你的注意力,别被他人的八卦充斥生活。真正值得关注的,永远是那些本职做到极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