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ance例行调整合约规则,意外引发加密市场动荡
4月1日,Binance对合约规则进行例行调整,却意外引发加密市场剧烈波动。短短半小时内,ACT等低市值代币价格暴跌逾50%,暴露出交易风险控制机制、做市商算法策略以及Meme币生态系统的潜在缺陷。
尽管Binance迅速回应,并将责任归咎于“大型投资者抛售”,但合约持仓量骤减75%,多币种价格同步暴跌,以及做市商链上神秘操作等现象,都引发了市场对行业风险的深切担忧。 此次事件凸显了当前市场流动性不足的脆弱性,一旦出现冲击,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多币种价格半小时内集体暴跌
4月1日15:32,Binance发布公告,调整多组U本位永续合约的杠杆率和保证金等级,涉及1000Satsusdt、Actusdt、Pnutusdt、Neousdt等交易对。调整主要内容为降低这些代币合约交易的仓位限制和保证金比率。例如,最大仓位限制从450万美元下调至350万美元。公告显示调整生效时间为18:30。
然而,同日18:30,ACT价格在36分钟内从0.1899美元暴跌至0.0836美元,跌幅达55%,引发市场热议。
几乎与此同时,ACT、TST、Hippo、Dexe、Pnut等多只低市值代币均出现闪崩,跌幅普遍在20%到50%之间。市场数据显示,18:30是多币种价格暴跌的起始点,其同步性表明影响范围远超单一项目。
此次调整旨在降低杠杆倍数下的最大仓位规模。例如,之前用户可能以一定杠杆持有价值100万美元的代币,调整后则只能持有最多800,000美元。若用户未及时平仓,系统将强制平仓,导致价格短时间内暴跌,并引发踩踏。
社交媒体上对此议论纷纷。部分用户认为Binance规则调整导致强制平仓,引发恐慌性抛售和市场踩踏效应;也有用户猜测是做市商主动抛售ACT。数据显示,15分钟内Binance的ACT交易量骤减7300万美元,暗示项目方或做市商迅速抛售获利。
Binance联合创始人回应称团队正在准备详细回应。约两小时后,Binance发布初步调查报告,指出ACT暴跌主要源于三名VIP用户和一名非VIP用户在短时间内抛售约105万美元的ACT,导致价格下跌,并引发其他代币下跌。Binance的回应将此次事件归咎于大型投资者抛售,而非规则调整。
风险控制失衡还是做市商自保?
此次事件让人联想起近期发生的超闪电贷攻击事件。3月26日,去中心化交易所因流动性设计漏洞遭受攻击,损失超过1000万美元。
Binance此举或许意在借鉴高流动性事件的教训,通过降低合约杠杆来控制风险,但其规则调整的实际效果及潜在风险仍需进一步评估。
以上就是Binance的常规合同规则调整意外暴露了加密市场中最脆弱的丘疹的详细内容